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开云体育 > 新闻中心

开云体育注册:接班人之谜 - 历史 - 网推
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12-02 17:11
详情

2020年2月,蒋经国私人日记于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文件馆正式对外界公开,这是继2006年蒋介石日记开放后,另一件引起全球华人社会与学术界瞩目的盛事。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中华民国总统任内离世后,三十多年来,其历史地位与评价仁智互见,也引发不少讨论;在台湾,怀念他的百姓,感念宝岛在其领导下,安然度过内政、外交与经济上的重重难关,至今屹立不摇,特别是他在七○年代行政院长任内推动“十大建设”,带领台湾迈向经济起飞,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,又在政治上启动本土化工程,大量提拔本省籍菁英,并于晚年解除戒严,开放党禁报禁,打开两岸交流之窗;对他怀有敌意者,视其为早年台湾“白色恐怖”主使者与执行者,主导情治工作,以国家安全之名,行破坏民主与人权之实,并要他为重大政治案件负起责任。海峡另一端的中国大陆,在过去一段时间民间舆论也曾出现一股“蒋经国热”,小蒋在台湾的治理经验是否可能成为未来中国大陆的一面镜子,颇引起讨论与关注。

本书作者林孝庭以中、英文文件史料为基础,包括蒋经国私人日记、美国国务院、中央情报局等相关文件文件,揭示七○年代起,当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、国府失去代表“中国”之正统地位后,台湾如何从威权统治逐步走向政治本土化与民主化的曲折进程;在一定程度上,1949年后蒋经国的从政经历与权力之路,未尝不是二次战后中华民国在台湾各方面发展的缩影。

本书以十个章节的篇幅,从军事情报、政工、白色恐怖、外交、台独运动、民主化、本土化、民生与经济建设、两岸关系等全方位视角,剖析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台湾后的蒋经国与其政治生涯;这段历史过程呈现了国府于国共内战中溃败、自大陆仓皇撤退播迁来台之后,如何在风雨飘摇中站稳脚跟,并利用冷战国际两极对抗态势,维持在台统治之正当性。

【精彩书摘】

至今仍有不少人对蒋经国晚年为何选择李登辉担任副手而感到好奇,由于他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后即停笔不再写日记,吾人无从得知一九八四年春天当他思索副总统人选时,内心想法究竟为何。尽管如此,从现今所能取得的有限资料中,我们仍可设法对蒋经国“接班人”此议题进行一番探讨。首先,蒋确实对李具有好感;一九七二年春,李登辉被延揽入阁担任政务委员,六月二日行政院新内阁上任第二天,蒋经国在办公室召见李之后,于当天日记里写道两人“谈得很投已,为一优秀之科学人才”,虽仅是一小段记载,却可见他对李的赏识。 一九七五年春天小蒋在慈湖守父灵并独自思考培养未来领导人时,曾提出以下条件:年龄应小他十岁左右、省籍问题不重要、党的历史不宜过长,还有和军方需有相当之关系,除最后一项之外,李登辉显然符合其他三条件。 隔年春天,台湾与南非共和国的关系有所突破,双方决定互设大使馆。蒋经国对此极为重视,打算派李登辉担任首任大使,替台湾拓展外交,但最后因外交部态度有所保留而作罢。

一九七八年春,当蒋经国被国民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之后,他开始思考副手人选与内阁人事案,此时不少党国大老都在争取副总统职位,令蒋深感困扰。 他最后选择了台湾省主席谢东闵,成为首位台籍人士出任副总统一职,蒋自认提名谢乃“完全为党国计,为公而无丝毫私心”,然而此一人选决定却遭美国方面与部分国内人士批评。 尽管出现杂音,但在推动本土化的时空背景下,谢的出线显然是蒋经国平衡省籍考量下的产物。此例一开,未来只要外省籍人士继续任总统,副手则由本省籍出任,即成为惯例。

除了副总统人选外,另外两个重要人事案是行政院院长与台湾省主席,蒋经国在倪文亚、孙运璇、李国鼎与俞国华四人之中,选择从政经历最资浅的孙运璇担任阁揆,至于省主席一职,蒋竟考虑由当时仍担任政务委员、毫无地方行政经验的李登辉,以搭云霄飞车的速度空降接掌省政府。 此一大胆构想最后并未实现,蒋决定让李先出任首都台北市长,再于一九八一年底接任省主席,比原本他对李的仕途规划要迟了三年半时间。无论如何,整个七○年代蒋经国对李登辉的赏识与拔擢乃出于真诚,蒋当上总统后,对不少党政军要员私下皆有所批评,惟独对李赞誉有加,称他“有工作热情,又有新的科学观念,可以培植的一位人才”,甚至还曾破例临时邀请担任台北市长的李登辉,与诸位党国要员一同搭乘军舰前往外岛视察军事战备,对李的近距离观察、考核与栽培之意,不言可喻。

蒋经国对李登辉的赏识与栽培是事实,然而这是否即等同于选定李做为未来接班人,仍不无疑问,甚至连李登辉本人生前也无法百分之百肯定。 西方国家开始关注小蒋接班人的议题,是始于老蒋去世一年后的一九七六年春天。当时美、英双方在进行例行外交咨商时,国务院官员主动告诉英国驻华府外交官,据他们观察,蒋经国似乎已暂时选定一名技术官僚准备培养为接班人,美官员拒绝透露此人姓名,只称该名人士既无军方背景,亦无党政人脉与基础,因此在华府看来是一个“不甚理想”(unsatisfactory)的接班人选。 从事后诸葛角度观之,此人应是两年后被小蒋任命为阁揆的孙运璇。一九八四年春天当蒋经国以省籍考量提名李担任副手,并希望孙继续留任行政院长时,他心中或许考虑的是让孙运璇,而非李登辉,成为六年后的总统人选。此种看法在当时一度也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;一九八三年秋、冬之际,台北政坛一度传出蒋因健康因素,翌年可能不会寻求连任,如此一来,孙运璇极可能接班,而王升被放逐南美洲,也被各方解读为是在替孙的接班扫除一大障碍。

无怪美、英各国在得知李登辉被提名为副手之后,反应一片惊讶;伦敦当局不认为李具备“充分资格”(sufficient credentials)担任蒋的接班人,政坛上比李资深的林洋港在各方面条件似乎都来得更好,英国外交部还研判李登辉的出线,将让国民党的外省势力认定未来对政局更加容易操控,甚至让被放逐海外的王升与其保守旧势力有反扑的机会。 美国中央情报局则观察,当孙运璇因健康因素意外退出政坛后,蒋经国并无积极培植其他特定接班人的迹象;在华府看来,于国民党内毫无权力基础的李登辉,根本无法驾驭庞大的党国机制,一旦小蒋突然身故,国民党将无可避免地走向集体领导模式。 持平而论,或许蒋经国本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于自信,完全没料到自己竟然无法撑完第二任总统任期。

一九八一至一九八四年之间担任美国驻台北办事处长的李洁明,是首位预言并看好李登辉将成为蒋经国继承人的外国人士。早年出身中央情报局的李洁明,对于前来台湾服务有著一股莫名的热忱,一九八一年夏天,他甚至不惜游说老长官、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布什替他争取到派驻台北的机会。 三年后,在他即将任满、离台返美前夕的一九八四年一月六日和七日两天,李洁明应时任台湾省主席李登辉之邀,两家人结伴进行一场环岛旅游,这让李有了近身观察李登辉的机会。在随后拍发回华府的观察报告里,李洁明称此趟旅行充分见识到李登辉的本土政治性格,两人私下交谈时,李登辉反对北京所提一国两制方案,并多次提及日本殖民台湾的过往经历,而且毫不避讳谈论当时岛内方兴未艾的“党外”运动。在李洁明眼中,李登辉充满著丰富的想像力,而且兴趣广泛,他还展现出超强的亲和力,沿途与小百姓握手、合影、话家常,甚至即兴地抱起幼儿亲吻,其作风与拘谨的国民党外省政治菁英显然有著不小差异。一个多月后李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,李洁明在第一时间向华府报告,尽管“副总统”一职无足轻重,但考量小蒋身体状况不明朗,这位健康且精力充沛的台籍人物,必将成为下一任中华民国总统。

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下午蒋经国于七海官邸突然大量吐血,因急救无效而撒手人寰,消息传出后,立即引发国际关注。在日本冲绳的中央情报局远东总部,美情报人员评论蒋经国的辞世,同时标志著一个“时代”(era)与一个“朝代”(dynasty)的终结。 在华府,里根总统获报后立即在白宫与幕僚讨论,并考虑敦请前总统福特率领重量级代表团前往台北悼唁。 在伦敦唐宁街十号,由首相柴契尔夫人主持的内阁会议上,英国众官员咸认为蒋经国的去世,标志著一股旧力量在台湾的结束,预言国民党在台权力结构将从根本上被翻转,并将在民意压力下逐渐蜕变成为一本土性政党,强化自身认同,甚至务实地放弃对中国大陆统治权主张。 这些预测果真在九○年代一一实现,向来对政治风向判断精明老练的英国人,依然有著极敏锐的洞察力。

同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苏联社会主义洗礼的蒋经国,其治理台湾的风格,与父亲蒋介石时代所呈现的那种皇朝制度崩解后,旧式军阀专权色彩浓厚的统御术有所不同,也与他身后本省籍李登辉、陈水扁所代表的“皇民化”与“去中国化”政治性格,有著天壤之别。其早年在中国与苏联的特殊经历,随著大时代的洪流,在因缘际会下于一九四九年以逃难者的心态,来到受日本殖民统治长达半世纪之久的台湾海岛,在人生最精华阶段投入最大的精力于这块土地上,最终将其打造为两岸四地有别于共产党与英、葡殖民统治、独一无二的华人社会。蒋经国终其一生未能全然与对岸的中国共产党一笑泯恩仇,但在血缘与民族情感上,于海岛度过余生的他,却始终无法切断对中国大陆的故土情怀。大历史的脉络告诉我们,“蒋经国的台湾时代”将是独特且难以被复制的。

今日不少人将两蒋父子视为威权统治与强人政治的表征,欲以消除这对父子在台湾的历史记忆与图腾,来建构并强化一股有别于中国大陆的政治与历史认同。在此一过程中,蒋经国往往被贴上白色恐怖执行者、特务头目与残害民主人权独裁者的标签;另一方面,也有许多过去受到蒋经国施政恩泽者,缅怀其清廉、勤政与爱民,以及他对台湾经济建设发展的卓越成就,视他为历来对台湾最具贡献的领导人。不论哪一种评价,某种程度上都不免流于主观的个人经验与感受。二○○六年蒋介石日记于胡佛文件馆对全世界公开后,让老蒋同时走下“神坛”与“祭坛”;在台湾,他不再是威权时代万民拥戴的民族伟人与万岁总统,在中国大陆,他也不再是千夫所指的头号罪犯与民族罪人。随著蒋经国日记的公开,以及全球各角落相关史料纷纷解密,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有关蒋经国的历史研究与书写,能够脱离意识型态束缚,更趋理性、客观与成熟。如果本书的问世,能够在这方面的努力发生一点抛砖引玉的效果,透过对蒋经国的认识,引导吾人思索台湾这块土地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那将是作者感到欣慰之事。

(本文摘自《蒋经国的台湾时代:中华民国与冷战下的台湾》/远足文化)

【作者简介】

林孝庭

1971年出生于台北市,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,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硕士,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部博士,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,美国旧金山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杰出访问学者,2008年获选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院士。自2007年起获聘为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,2010年起出任胡佛文件馆东亚馆藏部主任。研究领域包括近代中国政治、外交、军事、边疆与少数民族问题、冷战时期美、中、台三边政治、外交与军事关系等。

主要论著有《蒋经国的台湾时代:中华民国与冷战下的台湾》、《西藏问题:民国政府的边疆与民族政治(1928-1949)》(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's Frontier: 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, 1928-49)、《现代中国的民族边界:西方之旅》(Modern China's Ethnic Frontiers: A Journey to the West)、《意外的国度:蒋介石、美国、与近代台湾的形塑》(Accidental State: Chiang Kai-shek, the United States,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)、《台海.冷战.蒋介石:解密文件中消失的台湾史1949-1988》等中、英文专著,以及中、英、日文学术期刊文章、专书章节、史料汇编、会议论文、百科全书词条与书评等百余篇。

《蒋经国的台湾时代:中华民国与冷战下的台湾》/远足文化

本文由:开云体育 提供

关键字: 开云体育官方入口-开云体育官方app-开云APP

上一篇:2架失事F-5E机务情况出炉 空军司令部:皆正常 - 政治 - 中时新闻网 下一篇:云门流浪者之歌配乐推手 艾可麦舒维利染疫过世 - 生活 - 中时

地址:珠海市开云体育注册送金湾区联港工业区创业北路38号    集团总机: 0756-****888    

©2021开云体育   粤ICP备05025993-4号 本站地图